发起交叉创新邀请
科学史领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国家
中国
地点
北京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体类型
科研性质
涉及学科
历史学
涉及领域
科学史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世界科技史
主体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其前身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1975年扩建成为研究所。李俨、仓孝和、严敦杰、席泽宗、陈美东、廖克、刘钝、廖育群、张柏春先后担任所长(或负责人),现研究所工作由副所长关晓武研究员主持。

科学史所定位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探索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认识科技发展大势,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与科技智库建设、文化建设和综合人才培养做出独特贡献。

科学史所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世界科技史研究室、科技史综合研究室四个研究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文化研究支撑中心、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现有编制规模为97人,拥有国际科技史研究院院士2人、通讯院士2人。主办《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中国科技史杂志》和《科学文化评论》四个刊物。拥有李俨图书馆和中国科技史综合实验室。

The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one of the few comprehensive basic research units with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both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t belongs to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t was founded in 1957 by Zhu Kezhen,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expanded into a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75.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to study the history, natur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and new method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tudy and disseminate scientific ideas, understand the general tre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ak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ink tank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nsists of four laboratorie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as well as the Supporting 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f the Facul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gni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current staff size is 97, with 2 academician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2 corresponding academicians. It has sponsored four publications: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English),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Review of Science and Culture. There is a Liyan Library and a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联系方式
webmaster◎ihns.ac.cn
  • 历史学前沿案例
  • 历史学前沿热点
  • 考古学创新思维 | 基于人工智能开发考古测年新方法
  • 古文字学创新思维 | 使用新型人工智能模型确定古代残缺文本的时间归属
  • 世界史创新思维 | 利用探地雷达发现更新世时期人类足迹和指纹
  • AI+考古学 | 新型考古挖掘机器人
  • 文物保护创新思维 | 多种技术结合提高历史书籍遗产研究和保护效率
  • 遗产保护创新思维 | 数字化技术和公众情绪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价值研究
  • AI+考古学 | 基于人工智能开发考古测年新方法
  • 考古学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识别祖先用火方式的技术
  • 考古学创新思维 | 使用多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喜帕恰斯星表的碎片
  • 考古学创新思维 | 使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Namacalathus”小型化石
  • 考古学创新思维 | 基于人工智能开发考古测年新方法
  • 自然地理创新思维 |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 使用新型人工智能模型确定古代残缺文本的时间归属
  • 使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Namacalathus”小型化石
相关创新主体
  • 加州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RIHST)
  • 荷兰惠更斯历史研究所
  • 索邦大学莱昂罗宾中心
  • 莱顿大学社会艺术中心
  • 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IHR)
  • 麻省理工学院-考古与民族学材料研究中心
  • 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沃伯格研究所
  • 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 哥伦比亚大学考古中心
  • 悉尼大学悉尼东南亚中心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康奈尔大学非洲学术与研究中心
  • 东京大学史学研究所
  • 多伦多大学考古学中心
  • 日本东北大学术资源研究公开中心
  • 多伦多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CMS)
  • 莱顿大学历史研究所
  • 伦敦大学学院英联邦研究所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森考古研究所(CIOA)
  • 斯坦福分子成像计划(M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