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交叉创新邀请
物联网工程领域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国家
中国
地点
上海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体类型
科研性质
涉及学科
工学
涉及领域
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
研究方向
智慧出行,生物医药,物联网应用
主体简介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工研院”)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和产业化。在中科院微系统所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框架下,工研院集研发、工程、培育于一体,为创新企业及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工研院已和国内外众多的产、学、研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加速“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的生态系统建立。

工研院“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提供MEMS、AIN、硅光子、微流控和生物光电子等“超越摩尔”核心工艺,为设计、设备、材料企业提供高效的研发和中试服务,实现从研发到量产无缝对接。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technology Industry (SII) is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beyond Moore" technology and iot applications.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ramework of the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Intelligent Sensor Innovation Center, ITRI integrat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and cultivation, and provides a full range of services and solutions for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partners. At present, ITRI has established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y, academic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efficient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an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beyond Moore"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cosystem.

Itri's "Beyond Moore" R&D pilot line provides "Beyond Moore" core processes such as MEMS, AIN, silicon photonics, microfluidic and bio-photoelectronics, and provides efficient R&D and pilot services for design, equipment and material enterprises, realizing seamless connection from R&D to mass production.

联系方式
info@sitrigroup.com
  • 工学前沿案例
  • 工学前沿热点
  • 物联网+建筑学 | 将物联网与现代建筑创新融合
  • 物联网+医学 | 新型电子皮肤可通过触觉刺激唤醒植物人
  • 物联网+物理学 | 具有自然反射特性的新型元表面反射器
  • 通过神经网络计算物体描述符帮助自动驾驶汽车感知环境
  • 使用FMCW雷达的毫米波反向散射建立大规模物联网系统
  • 物联网+考古学 | 利用探地雷达发现更新世时期人类足迹和指纹
  • 物联网创新思维 | 通过神经网络计算物体描述符帮助自动驾驶汽车感知环境
  • 物联网+农业 | 植物数字表型有助于可持续粮食生产
  • 物联网+心理学交叉创新 | 建构新型心理引导机制
  • 物联网+农业 | 利用新型探测器测量沙漠中的水分含量
  • 利用氮化镓制造无芯片无线传感器
  • 利用人工智能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
  • 利用多种高新技术改善老年人护理模式
  • 创新智能手机的“敲门器”技术
相关创新主体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阿尔佩罗维奇研究所
  • 首尔国立大学食品产业化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中心
  • 多伦多大学关键基础设施韧性中心(CRCI)
  • 加州理工学院唐娜与本杰明·M·罗森生物工程中心
  • 加州理工学院刘易斯研究组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生物工程利用中心(CUBES)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与生物科学研究所(EBI)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ISI)
  •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
  •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韩国科学技术院卫星技术研究中心
  • 麻省理工学院 - 水与食品系统实验室(J-WAFS)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九州大学材料化学与工程研究所
  • 韩国科学技术院网络中间件研究中心
  • 布里斯托尔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 芝加哥大学高级辐射源中心(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