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交叉创新邀请
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国家
中国
地点
北京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体类型
科研性质
涉及学科
工学
涉及领域
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设备新技术、电网技术
主体简介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筹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作为电气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家科研机构,在中国能源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电工所总体定位于电能生产、输配和高效利用与检测领域战略高新技术和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在促进中国能源转型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骨干引领和核心支撑作用。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设备新技术、电网技术、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等。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stitute) was founded in 1958 and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63 in Beijing,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60 years. As 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electrical science in China.

The Institut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c high-tech and frontier electrical science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testing, and plays a leading and core supporting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new technology of power equipment, power grid technology, power electronics and power conversion, superconductivity and new material application, bioelectromagnetics and 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etc.

联系方式
office@mail.iee.ac.cn
  • 工学前沿案例
  • 工学前沿热点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纳米发电机”为可穿戴传感器提供人体动力
  • 传感器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电子皮肤”可监测人体健康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新型可穿戴传感器可检测人体汗液中的更多化合物
  • 太赫兹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低成本新型“相机”可高灵敏度地检测太赫兹脉冲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独立汗液传感器可测量多个生物标志物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生物传感器”可结合超声波成像酶活性
  • 电子运动创新思维 | 创新使用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探究“奇怪金属”中电子运动的规律
  • 电子科学创新思维 | 2022年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1)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新型“多模态传感器口罩”可与脸部更好贴合
  • 机器人+传感器技术 | 新型人造皮肤可赋予机器人触觉
  • 利用氮化镓制造无芯片无线传感器
  • 建立在塑料上的柔性薄膜电子芯片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 创新开发低成本新型“相机”可高灵敏度地检测太赫兹脉冲
  • 基于拉曼光谱和细金网开发新型传感器
相关创新主体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韩国科技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教育中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首尔国立大学融合技术高级研究所
  • 日本东北大学电子光学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日本无线电研究所
  • 里昂纳米技术研究所
  • 韩国科学技术院聚集相量子结核研究中心
  • 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生物学中心(CCB)
  • 首尔国立大学食品产业化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加州理工学院贝克曼研究所
  • 加州理工学院卡夫利纳米科学研究所(KNI)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生物工程利用中心(CUBES)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斯坦福大学纳米尺度原型实验室
  • C3. ai智能数字化转型研究所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夫利能源纳米科学研究所(Kavli E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