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交叉创新邀请
物理学领域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国家
美国
地点
旧金山
依托单位
美国能源部
主体类型
科研性质
涉及学科
理学
涉及领域
物理学、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研究方向
能源效率、回旋加速器、先进材料、粒子加速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先进光源、电子显微镜、微生物、微电子、量子信息科学、固态储能、基因编码复合材料
主体简介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或LBL)建立于1931年,从广阔神秘的宇宙到极度微小的粒子,LBL不断扩展人类认知的范围,并寻求科学解决方案,应对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LBL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加州大学管理运行,在理学和工学进行严密科学研究,领域涵盖物理学、核能、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开发的技术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和收入。
       实验室前身是加州大学辐射实验室,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创立,他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而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是一种圆形粒子加速器,为高能物理学打开了大门。为了纪念他而更名为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认为,科学研究最好通过具有不同专业领域的个人团队一起工作来完成。LBL一直遵循他的理念,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激发创新灵感。
       LBL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最紧迫、最深刻的科学问题为目标,为安全的能源未来进行基础研究,了解生命系统以改善环境,健康和能源供应,探索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为国家建造并安全运营领先的科学设施,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Founded in 1931,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 or LBL)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human cognition and seek scientific solutions to the daunting challenges facing humanity, from vast and mysterious universes to tiny particles. LBL is affiliated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manag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d conducts rigorou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vering physics, nuclear energy,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etc., and develops technologies that create many jobs and incomes.

The laboratory was formerly known a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adiation Laboratory, founded by UC Berkeley physicist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who won the 1939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inventing the cyclotron, a circular particle accelerator that opened the door to high-energy physics. Renamed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in his honor. Lawrence believes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is best done by working together in teams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reas of expertise. LBL has always followed his philosophy of inspiring innovation with an inclusive and open attitude.

With the goal of solving the most pressing and profound scientific problems facing humanity, LBL conducts basic research for a secure energy future, understands living system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health and energy supply, explores matter and energy in the universe, builds and safely operates leading scientific facilities for the nation, and train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联系方式
510-486-4000
  • 理学前沿案例
  • 理学前沿热点
  • 电子物理学创新思维 | 利用激光PEEM技术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向列波
  • 将涡旋光子束缚在简并光学腔中,创新拓扑量子模拟方法
  • 量子物理创新思维 | 创新通过叠加状态的震荡晶体创造迄今最重的“薛定谔的猫”
  • 物理学创新思维 | 运用短激光脉冲技术研究揭示冰表面特性
  • 大型强子对撞机升级有助于粒子物理学发展
  • 量子力学创新思维 | 创新利用超导电路证明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不适用于量子世界
  • 量子电子学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新型“超导薄膜”可抵抗磁铁的阻挡力
  • 物理学创新思维 | 创新通过陶瓷二硼化锆缓冲层制备硅烯
  • 将微小金刚石晶体创新应用于引力波探测器
  • 新型光学设备让数码相机感知“深度”
  • 新型光学设备让数码相机感知“深度”
  • 全新分子模型“Z相关”可有效解释原子分辨率分子图像
相关创新主体
  • 日本东北大学电子光学研究中心
  • 斯坦福大学卡夫利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所(KIPAC)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
  • 欧洲科学院
  • 加州理工学院沃尔特·伯克理论物理学研究所(WBITP)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芝加哥大学先进光子源中心(APS)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阿贡国家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量子信息与计算中心(BQIC)
  • 亥姆霍兹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
  • 斯坦福大学汉森实验物理实验室(HEPL)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东京大学素粒子物理国际研究中心(IECPP)
  • 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J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