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交叉创新邀请
领域
罗素贝里纳米技术研究所
The Russell Berrie Nanotechnology Institute
国家
以色列
地点
海法
依托单位
以色列理工学院
主体类型
教育性质
涉及学科
工学
涉及领域
纳米材料与技术
研究方向
纳米电子学,纳米医学,纳米颗粒,纳米力学,纳米生物技术
主体简介

罗素贝里纳米技术研究所是在罗素贝里基金会、以色列政府通过TELEM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的,旨在将以色列理工学院和以色列国置于全球纳米技术研发的最前沿。RBNI延续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塑造以色列技术议程方面的历史性作用,包括在航空航天研发、微电子、光电子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有远见的投资。

因为认识到纳米技术对人类未来的至关重要性,研究所将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发。从世界各地的研究实验室大力招聘聪明的新教师,对基础设施的广泛投资,培训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新教育计划,以及培养校园内以及与工业界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多学科合作,为实现对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预期影响提供了工具,和人类的福祉。

来自14个不同院系的150多名教职员工和30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组成研究所的核心力量,已经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学,纳米材料和纳米颗粒,纳米力学及其与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医学的界面方面开创了纳米级科学和技术。

The Russell Berry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 in 2005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Russell Berry Foundation, the Government of Israel through TELEM and technion to put Technion and the State of Israel at the forefront of global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BNI continues Technion's historic role in shaping Israel's technology agenda, including visionary investments in aerospa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icroelectronics, optoelectron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Recognizing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nanotechnology to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he Institute dedicates its enthusiasm and energy to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vigorous recruitment of smart new faculty from research labs around the world, extensive investments in infrastructure, new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tra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on campus and with industry and other academic institutions provide tool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impact on Technion, and the well-being of humanity.

More than 150 faculty members and 300 graduate an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from 14 different faculties make up the core strength of the Institute, which has pioneered 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anoelectronics, nanooptics, nanomaterials and nanoparticles, nanomechanics and their interface with nanobiotechnology and nanomedicine.

联系方式
RBNI@tx.technion.ac.il
  • 前沿案例
  • 前沿热点
  • 机器人 | 创新利用旋转马达提高机器人跳跃高度
  • 人工智能结合教师培训,自适应反馈帮助识别学习困难人群
  • 利用可生物降解的地膜替代塑料薄膜
  • 工学创新思维 | 基于红外的3D打印将隐形标签嵌入到物体中
  • 改进大数据算法满足老年人可穿戴设备需求
  • 生态学创新思维 | 陆地和水生食物网的连接方式差异机制创新研究
  • 传感器技术创新思维 | 创新开发“生物传感器”可结合超声波成像酶活性
  • 无人机设计创新思维 | 创新参考极端温度环境中动物的独特适应性开发耐高温无人机
  • 市场营销创新思维 | 创新研究“最大化者”的消费选择后续影响
  • 环境海洋学创新思维 | 创建模拟海洋塑料失踪路线的模型
  • 从“控制感”入手探究抗抑郁药物对使用者的影响
  • “超级计算技术”可揭示液滴如何合并
  • 创新研究DNA样本获得Covid-19治疗方法
相关创新主体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据科学研究所(BIDS)
  •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人类发展跨学科研究实验室
  • 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特霍夫分子科学研究所(HIMS)
  • 多伦多大学量子材料中心(CQM)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量子信息与计算中心(BQIC)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环境与应用流体力学中心(CEAFM)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CEAS)
  • 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
  • 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
  • 爱荷华州立大学种子科学中心
  •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 加州理工学院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昆士兰大学卫生服务研究中心
  • 昆士兰大学卫生商业和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