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7/13
相关创新主体

创新背景

项目所在地位于北京原纺织厂区的仓库,五座旧建筑体围合新城一个圆形的场地。基于原址原建的原则,waa未觉建筑工作室为项目设计并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主体轮廓,在新的功能定位下进行了新建及修复。

 

需求

业主的期初需求中,重点提出对于儿童早期的感觉统合训练的关注,针对儿童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等)以及运动协调的统合训练,是本次设计的回应重点。

 

概念

回归街区 (Back to the Neighborhood)

当下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 很难找到与他们天性相关的空间。回忆起从前的童年,八零,九零年代,堆放在街角的水泥管,或是捉迷藏的院落,甚至是有点刺激的平房屋顶以及邻居家的院子。事实上,这些真实的社区环境令孩子自主的发起活动。

设计团队提出“回归街区(Back to The Neighborhood)”的概念,因为设计团队认为一个功能完备并且可以激发孩子们自主使用大脑,身体以及感官来探索的街区, 是当下都市儿童成长的有机补充。从设计团队自身的童年对于街区的记忆中,提炼出五个特征游戏,以构建那个缺失的可以尽情玩耍的空间,使得孩子在自主的游乐中对他们的肢体以及感官逐步了解,掌握以及获得协调统合自己身体的兴趣和激发灵感:

  •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 团队互动获得身体及语言的技巧,针对孩子的感官以及认识力的探索。
  • 冒险乐园 (Adventure Playground) – 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平衡力的训练,孩子可以大脑接受自身感官的信息,自主判断自己的行进方式。
  • 角落和小窝 (Nook and Cranny) – 通过自己身体感知尺度对感官的作用,感知空间。
  • 迷宫 (Maze) - 视线之外对未知的探索,感官上得到最大愉悦的过程未必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
  • 梦幻 (Fantasy) - 激发最大化的自由意志和想象力来支配或者创造他们愿意的场景,具象的空间对大脑是有限制的。

由此,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它充满梦幻,可以激化孩子的主动意识去掌控所处的环境。它还有助于孩子对感官和运动神经的探索,也促进对身体的平衡和协调系统的锻炼。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只有在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受到挑战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始积极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感官。设计团队希望激发孩子的感官反应,由此加强情绪表达以及肢体协调的发展,由此帮助到儿童的早期成长。

 

创新过程

waa未觉建筑工作室通过三个建筑元素的介入构建设计概念中的复合场所。

管道 (PIPE)

管道的设计强调构建狭小空间,鼓励孩子们用身体去感知并作出判断,锻炼了每一个感官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钢管道网络就像一组连接桥梁和台阶,将场地串联为一座冒险乐园。这些管道或盘旋在场地上方,或匍匐在山形地面的下方,各种倾斜的角度恰好满足孩子们用身体探索的方式.

设计团队为管道设计了五种规格:
直径2.3米- 主要交通连廊
直径1.7米- 疏散楼梯
直径1.3米- 安全防护围栏
直径0.8米- 滑筒
直径0.4米- 室外照明
这五种尺度的管道串联以及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的结构体系。

 

屋面 (ROOF)

整个场地由五栋建筑组成半围合式的街区,所有的屋面平台通过管道串联一体,环形的动线使得屋面独立于建筑的室内功能而存在。 屋面提供了一个俯视全貌的高点。孩子们可以通过滑筒从屋顶一直探索到山丘地形的下方,高差变化从7米到4.3米。屋面使得整个冒险之旅拥有多种探索路径,并鼓励孩子不走最寻常的路径,比如与最短的路径相比,第二短的路径可能会更加有趣。

 

山丘地形(MOUND)

借助地形学设计的山丘系统独立于建筑的主体结构,令整个场地被高低起伏的山地形态覆盖,可以让孩子们无拘无束,感受到速度与山地起伏的变化,帮助孩子认知他们的感官和统合系统。山丘连接每栋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是每个公共入口的多功能前厅。 同时,山丘的底部还布置了两个半室外的环形剧场。

 

功能内容

新建筑建立原有的五栋仓库的原址上形成一个围合的场地,由园区的小街分成两个组团,其中一个组团背靠公园并且设置了出入口。建筑主体采用全钢结构,外挂管道系统作为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除游戏功能外的屋面疏散以及动线交通的主要功能。建筑的外立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窗洞口的位置和数量,模拟儿童的身体动作,尤其是针对儿童的视线高度,抽象的体现在洞口造型上。

 

原有建筑群被改造成三个儿童区域。 一号区域是单层6米的建筑,主要供低龄幼儿(2-4岁)游玩。适于低龄儿童的身体机能条件,一号区域悬挂大尺度弹性运动布帘,裸露的建筑构件如柱子等都做过特殊造型设计,保障儿童使用安全。 连接一号区域于二号区域的是附属设施,包含咖啡馆,餐厅和图书馆。 二号区域讲原有的三层建筑改建成局部双层挑高的游戏区。 为4岁以上儿童设计,以抽象化的山丘地形行成自然的攀爬面和球池。地形的底部是互动放映厅。地形的挑空处模拟地貌地形搭建的水平爬网,俯瞰球池。爬网延长面的二层和三层之间布置了8间教室,学习区到游乐区的所有连接均为滑梯。三号区域是单层建筑主要是烘培教室,并且紧邻公园。5栋建筑的屋顶平台通过管道串联成环形系统,屋顶平台是辅助的休息区域同时也于室外游戏区通过山丘和滑筒交错连接。

孩子们经常会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兴致勃勃,玩耍或许是他们唯一可以自我主宰的事情,玩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具有塑造个性的意义,而城市生活中可以让孩子们尽情玩耍激发想象力的场所少之又少,近乎消失。这个项目的意义就是关于孩子通过感官和身体以及对环境的探索。为他们制造一些带有冒险性质的危险环境,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在面对各种险境时的创造力,并且更好的了解和认知他们的身体机能。

正如艺术家Richard Serra所说:“在玩耍中,你不会预知结果,这使得你不能轻易地得出结论。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触发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真实的建筑场景中,你身处各种各样的连接之中,看不到全貌,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一点点地用身体去探索。”

 

创新价值

这座幼儿园的主体设计融合了山丘的地形结构特点,令整个场地被高低起伏的山地形态所覆盖,为孩子制造了具有冒险性质的立体空间。

这个项目的意义是帮助孩子通过身体和感官对环境进行探索,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在面对各种险境时的创造力,帮助儿童进行感觉信息和运动协调的统合训练。

智能推荐

  • 艺术学创新思维 | 悬挂式屋顶的San Giacomo Apostolo教堂

    2022-07-07

    “San Giacomo Apostolo”教堂的落地在当地形成了新的中心和社区地标,如催化剂一般促进社区内的社交、教育活动和内部互动。教堂屋顶的起伏来源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大殿的拱顶原型。然而,建筑师们将平行线重新组合成放射状,让祭坛位于拱顶的中心,抛物线拱顶由此辐射而出。项目为社区提供教育、会议和娱乐服务的空间,并为附近学校提供新的多功能空间。教区综合体与这些空间对话,并注重体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涉及学科
    涉及领域
    研究方向
  • 建筑学创新思维 | 华润对架空层的设计案例

    2022-06-29

    涉及学科
    涉及领域
    研究方向
  • 建筑学创新思维 |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思维(3)

    2022-07-09

    景观设计的细部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吗?在建筑领域讨论细节设计是很常见的,许多研究作品和出版物都关注日本传统建筑木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赞美其美。而另一方面,关于日本传统园林的细部设计,却很难找到任何讨论,因为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其风格的语义和符号化上,例如,《乾园》中石头的形成被解释为佛教象征的观点,或有时是精神表征的观点,而不是其功能、结构原因的观点,换句话说,是工程学的观点。 来自日本的景观设计师Toru Mitani介绍日本景观设计的创新思想。

    涉及学科
    涉及领域
    研究方向
  • 建筑学创新思维 | 环形青瓦乡村建设案例——竹里

    2022-06-29

    该建筑以陆游的《太平时》为设计灵感,采用70%轻型预制的钢木构架支撑起的一个内向重叠的环形青瓦屋面。建筑外墙采用竹编设计,院落内向迂回,曲径通幽。不仅很好的呼应了十分有意境的诗句,还宣传了道明竹编,充分发挥了“文创”的作用。

    涉及学科
    涉及领域
    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