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背景
古巴裸盖菇具有精神致幻作用,这源于它含有的裸盖菇素(Psilocybin)和脱磷裸盖菇素(Psilocin)。裸盖菇素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致幻剂,它在人体内会很快被代谢转化为脱磷裸盖菇素。一些研究已经试验了这种药物的合成形式来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结果很有希望。
创新过程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迷幻药研究中心的团队于2022年4月1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迷幻化合物裸盖菇素(Psilocybin)可以增加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连通性,这种与传统药物不同的作用还可以延续到几周后。研究表明,这种“开放”效应与抑郁症改善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帝国学院迷幻药研究中心(Imperial’s Centre for Psychedelic Research)领导的一个团队分析了这两项试验参与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图,这两项试验包括近60名参与者:一项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开放标签试验——所有参与者都服用裸盖菇素;另一项针对更普遍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将裸盖菇素与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艾司西酞普兰进行了比较。
所有参与者还接受了注册心理健康专家的谈话治疗,并在接受裸盖菇素治疗的前一天或三周后进行了脑部扫描。
两项试验都发现裸盖菇素治疗有改善,这可以通过提高参与者在临床问卷中的得分来衡量。
脑部扫描分析显示,大脑区域之间的交流或连接发生了改变。更具体地说,他们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那些更隔离的大脑区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而类似的大脑连接的变化是在传统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中没有看到的,这表明这种迷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
他们在两个试验中都发现了这种效果和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虽然效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参与者之间有所不同,但在那些报告症状改善的人中最强。
研究人员解释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可能会变得僵硬和受限,而裸盖菇素可能会帮助大脑以传统疗法无法实现的方式打破这种窠臼。
对于这种药物的持续时间,研究人员补充道:虽然对参与者的随访数据仍在分析中,但治疗后一天大脑活动的初步变化可以很好地预测一个人在六个月后是否仍会表现出改善。研究团队目前还不知道裸盖菇素治疗所看到的大脑活动变化能持续多久,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理解这一点。
作者警告说,尽管这些发现令人鼓舞,但此前评估裸盖菇素治疗抑郁症的试验是在受控的临床条件下进行的,使用的是实验室制定的规范剂量,并包括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给药前、给药期间和给药后提供的广泛的心理支持。抑郁症患者不应该试图用裸盖菇素进行自我治疗,因为在没有这些谨慎的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服用神奇蘑菇或裸盖菇素可能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创新关键点
迷幻药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对近60名接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的脑部扫描进行了两项分析,其中包括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开放标签试验,以及一项针对更普遍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两项实验证明,裸盖菇素辅助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大脑连通性,改善抑郁症症状,而且这种效果是传统抗抑郁药物所达不到的。
创新价值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裸盖菇素与传统的抗抑郁药的作用方式不同——使大脑更灵活、更流畅,减少与抑郁症相关的消极思维模式,并证实裸盖菇素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替代方法。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基本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迷幻疗法不仅对抑郁症有效,还可能对其他精神疾病有效,如厌食症或毒瘾。接下来,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测试情况是否如此。
智能推荐
基于DNA纳米的药物开发新技术减少制药时间
2022-06-29由哥本哈根大学的黑扎吉斯团队和南丹麦大学斯蒂芬·沃格尔副教授合作完成的,被命名为“基于DNA介导融合的单粒子组合脂质纳米容器融合”(SPARCLD)的研究解决方案,可在比针头还小的区域内,合成和分析超过4万种不同的分子,有望大幅减少制药公司的材料、能源和经济成本和时间。该方法通过使用类似肥皂泡的纳米容器,借助DNA纳米技术,可在容器中混合多种成分。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Mena蛋白影响乳腺癌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
2022-08-07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Mena的蛋白质,表明了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机制,并发现ERK通路抑制剂与紫杉醇共同使用能够更有效地治疗乳腺癌。这一发现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肿瘤中的Mena水平来选择治疗方法,同时也为Mena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组合方式,提高了该疾病患者的生存率。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利用计算机模型创造虚拟患者群来降低临床试验成本
2022-08-14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和虚拟人群,进行计算机内试验,探索代替传统临床试验的方法。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大型创新研究发现新生儿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特征
2022-08-29该研究团队合作了7年多的时间,分析了非洲和南亚等7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母亲及其新生儿肠道菌群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ARG)的存在情况。这项研究展示了两个新奇的观察结果。首先,抗菌素耐药性传播的发生率,包括碳青霉烯耐药性,不仅在南亚,而且在非洲一些地区都极为令人担忧。第二,新生儿对碳青霉烯耐药的发生率非常高,而且抗菌素耐药性在婴儿出生几天内就会出现。这项研究能够在出现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液培养中确定细菌耐药性模式,这将会导致实验性药物治疗的重要变化,并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抗生素使用政策的担忧,并将影响医疗机构的卫生和感染控制做法。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